4/20媽祖生日!祭拜素食為佳 「世界級女神」傳說神蹟一次看

媽祖。圖片來源:白沙屯拱天宮/聯合報系資料庫
媽祖。圖片來源:白沙屯拱天宮/聯合報系資料庫

●本文摘選自出版之《神靈臺灣.第一本親近的小百科(暢銷紀念版):長輩沒教,但你一定要知道的神明微歷史、小知識》。👉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,立即閱讀!

文/林金郎

天后 世界級女神

祂是航海女神,也是深入庶民生活,和藹可親、可靠及可私密話語的婆媽,也許,正因為祂不是高高在上的命運主宰,象徵的也不是帝性統治,所以才能以凡人之身晉升天后,受皇帝親頌「功與天齊」!祂,就是媽祖。

書名:《神靈臺灣.第一本親近神明的小百科(暢銷紀念版):長輩沒教,但你一定要知道的神明微歷史、拜拜小知識》
作者:林金郎
出版社:柿子文化
出版時間:2024年11月13日

媽祖之廣所帶來的小小困擾,就是常讓我們搞不清楚其眾多的分類與稱謂。然而,這不就是媽祖在臺灣獨有的文化嗎?

傳說與正史中的媽祖大不同?

▌媽祖到底是誰?

民間流傳的媽祖故事眾多,其中不乏佛教版或誌怪版傳奇,現在普遍採用的是明末清初湄洲昭乘和尚編錄的《天妃顯聖錄》,完整收錄並考證媽祖的傳說、紀事,被視為原始媽祖資料的重要依據,大約編輯於明末,清廷改版過三次。

根據《天妃顯聖錄》,媽祖是宋朝福建省泉州府莆田縣湄洲島的姑娘林默(「娘」是尊稱),自幼茹素習道,善用道術為百姓消災解厄,深受鄉民愛戴,被視為仙人,二十八歲時天命至,於九九重陽登湄峰最高處羽化成仙。其序文即言明,媽祖是觀音大士轉身(另有媽祖曾向觀音習道的傳說)。此外,亦收錄有媽祖收服千里眼(綠色金精)、順風耳(紅色水精)為部將的傳奇。至於保生大帝(大道公)前來求婚,因而與媽祖大鬥法的軼事,則純粹是民間戲曲。

相對於傳說的豐富,正史對媽祖的出身卻無記載。其身世多根據最早的南宋〈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〉及後來的廟誌與地方誌而來:媽祖為林氏,無名諱,是南越一帶巫覡信仰的神職人員,有特殊能力,能為人治病、預測、祈福,死後信徒於福建湄洲島為其立廟祭祀。宋徽宗時,大臣允迪出使韓國,在今東海(當時稱南海)遇海難,船隊中除了允迪所乘船隻有一女神相救,其餘皆沉溺,因而認為是湄洲女神媽祖顯靈,回朝稟報後,徽宗便詔賜「順濟」廟額,是媽祖封神之始,從此在漢族及世界的神壇嶄露頭角。

不過,根據中國文革後在湄洲媽祖祖廟出土、且被官方鑑定為真的「元朝石雕媽祖元始金身」顯示,媽祖原始前身是中亞摩尼教的僧伽大師,尊稱為「泗洲文佛」。他於唐高宗時來華,在東南省分傳教,因為摩尼徒著白衣白冠,所以僧伽被視為白衣大士(觀音形象之一)的化身,因此,媽祖可能是摩尼教、佛教、巫覡教、道教混合而成的信仰。對泛神信仰的漢人來說,是融合而非對立,這反而促成了媽祖信仰傳播的相容性。

▌海洋使媽祖走上星光大道

中國海岸線一萬八千多公里長,除了擁有重要的漁場與資源,可養牧百姓並提供豐富物資,海上貿易也能帶來收入。中國自漢朝起就展開與異族的航海通商,唐初即設立第一個市舶司─海關;中國的海上貿易被稱為「海上絲綢之路」,以東海、南海航線為主,甚至遠至非洲與歐洲,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定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位於福建省泉州市,也就是媽祖的故鄉,所以海洋促使媽祖信仰興盛的說法幾乎是確立的。

此外,海洋的國防功能更不容忽視,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,不但是漢族宣揚國威的盛事,也是世界史上的大事,更比哥倫布早一百年!鄭和每次出航前都會率領兩萬七千餘名官兵祭祀媽祖祈求航海平安,場面壯觀浩大,也曾兩次奉明成祖之命到湄洲主持祭祀大典並擴建廟宇。

到了清朝,施琅請出媽祖同行,征服臺澎有功,於是媽祖在康熙年間升格為聖母、天后,一代航海女神至此確立了無可取代的地位。

後來,漢人開始海外移民,媽祖信仰便隨著移民傳播到臺灣、東南亞一帶,成為海洋地區漢人必然尊敬的神明,而媽祖文化也因而遍地開花,終成世界級的宗教盛事!

白沙屯拱天宮媽祖北港徒步進香活動,是知名的宗教盛事。圖/聯合報資料庫

▌媽祖在臺灣的神蹟

神明受敕封,除了史地、文化、政治原因,另一個重要因素便是顯靈與神蹟。媽祖的神蹟不勝枚舉,《天妃顯聖錄》有詳細記載,此書第三次改版時,將神蹟事項一直追加到雍正時期,其中,也有一些與臺灣有關。

康熙派施琅攻臺前,先敕封媽祖為天妃以求海戰順利,果然,攻克澎湖、臺灣之戰,都蒙媽祖與千里眼、順風耳顯靈相助,所以戰後又敕封媽祖晉升天后。之後,康熙御史孟劭前往臺灣視察遭遇颱風,幸蒙媽祖解救。另外,臺灣的反清革命林爽文之亂、海盜蔡牽之亂也獲媽祖協助平定,更不用說媽祖不計其數解救的船難了。

媽祖因為這些神蹟而奠定無上的信仰地位,但其背後仍有其政戰上的操作,原本明鄭信奉的是明朝戰神玄武上帝,然而,清朝皇帝藉由在臺灣有廣大信仰的媽祖顯靈來彰顯媽祖,以其地位壓制明朝國神及復明精神,同時也安撫臺灣住民的人心。

民間當然也有許多關於媽祖神蹟的精彩傳說!馬祖,就是因為該島信奉媽祖而被稱為「媽祖島」,軍政時期政府才更名為馬祖。傳說中,媽祖為拯救遭受海難的父親而罹難,聖體漂流至閩江口,被馬祖居民撈起,馬祖南竿天后宮宣稱該廟的靈穴便是安葬媽祖聖體石棺的地方,如見該廟發出紅光,便知媽祖又要去救難了,馬祖的媽祖宗教文化園區戶外的媽祖雕像,曾是全世界最高的媽祖像。

在二次大戰期間,美軍空襲轟炸日軍在臺灣的基地與建設,但是多有未爆彈,便產生因為媽祖顯靈伸手或用裙襬接住砲彈,使廟宇或周邊民、房安然度過危機的說法,如大甲鎮瀾宮、朴子配天宮,乃至各地類似傳說眾多。至於死而復活、救人無數等神蹟傳說,更不在話下。

駐紮各地的媽祖

臺灣民間也會以媽祖廟所在地稱呼媽祖,如北港媽、新港媽、大甲媽……媽祖信仰盛行於海洋國家,一開始發揚於濱海港口,面向海洋保護舟船,稱為「港口媽」;久之進入內地稱為「內山媽」,有的面向山下疏濬山洪,有的面向山內防範原住民來襲,譬如有「山中媽祖廟」之稱的臺中新社福天宮,便是當地九個莊的內山媽信仰中心。

神界的百變天后

祭祀檔案

一般人拜女神,尤其是家庭、感情的守護神,例如七娘媽、九天玄女、城隍夫人等,有時候會準備神明用的胭脂水粉,讓祂打扮得美美的,但是在臺灣,卻很少人會用化妝品來祭拜媽祖……

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的聖誕,在此之前,各媽祖廟便會開始進香。進香有三個意義:謁祖、靖綏四境、拜訪友宮,而這時也就是全臺痟媽祖、祭拜媽祖的巔峰。

▌素食為佳,元君化妝品就免了

祭拜媽祖並無特殊之處,但記載中媽祖從小茹素修道,臺灣分靈最多的北港朝天宮,因為神像是由樹璧和尚攜入,所以廟方採佛教祭祀科儀(但未規定信徒須以素食祭拜),若明瞭這些歷史淵源,祭拜媽祖時用素食才恰當。

此外,打從清朝起,民間就流傳著一個傳說:遇危難時呼媽祖聖號,媽祖會立刻顯聖,若呼天妃、天后,媽祖就須盛裝打扮,時效會差了點。這固然只是個擬人化的傳說,但確實很少人用元君化妝品祭拜媽祖,可見百姓心目中的媽祖是救苦救難的莊嚴神尊,而非二十八歲的年輕女神。

●本文摘選自柿子文化出版之《神靈臺灣.第一本親近神明的小百科(暢銷紀念版):長輩沒教,但你一定要知道的神明微歷史、拜拜小知識》。👉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,立即閱讀!

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,精選好文不漏接!
柿子文化 心理勵志 媽祖 宗教 信仰 神明 拜拜 書摘 出版風向球

逛書店

延伸閱讀

浮世繪怎麼看才有趣?從繪畫中認識江戶時代生活與藝術魅力

肚子餓竟對我們的未來造成重大影響?想能從容思考,滿足生理需求很重要

老公結婚後變了一個人?也許問題出在夫妻的「說話方式」

琅讀金句/回首過去或許遺憾,想到未來可能不安,但別因此錯過現在

猜你喜歡

udn討論區

0 則留言
規範
  •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,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,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。
  •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,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
  • 對於無意義、與本文無關、明知不實、謾罵之標籤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下標籤。
  • 凡「暱稱」涉及謾罵、髒話穢言、侵害他人權利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