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噬亡村》第二季影評:在血脈與信仰中自噬而亡

即便已來到文明的現代,總有些地方仍座落在野蠻的邊界旁逐漸腐蝕,並非是外來者入侵而崩壞,而是因自身的結構問題而悄然崩塌。《噬亡村》從封閉的村落出發,構築了食人傳說,深層揭露村莊共同體在血統信仰、權力神話與倫理禁忌中,如何以信仰之名製造暴力,最終落入無盡的自我吞噬循環。第一季藉由外來警察的探案撥開神秘村莊的面紗,第二季則是體制內爆——家族支配權與村落秩序彼此糾纏、背叛、掠奪,最終將共同體推向自我毀滅。
村莊的封閉性:血脈的排外機制
供花村的封閉性,並不只是地理上的與世隔絕,更是方言、血脈與信仰層層交織出無形的邊界。日本民俗學家柳田國男在其民俗學研究中早已指出,日本傳統村落有著一套嚴密維繫的治理結構。這種結構依賴親族血緣、土地共有與儀式性信仰來排除異質性,確保內部同質性,並以「村八分」制度懲罰任何破壞秩序的人。
「村八分」意指社會性孤立,將違反規範者排除於村落共同體之外。除了葬禮與火災等緊急情況保留必要協助,其餘日常交誼、婚喪喜慶、勞作互助、災害支援皆予以斷絕。這種孤立並非短暫的懲罰,而是一種緩慢且安靜的排除機制,使個體失去生存所需的社會網絡,在物質與精神層面雙重孤立中逐漸枯萎。劇中,供花村對警察阿川大悟一家施加的壓力,是以無聲的社會制裁進行,必要時還冠以「神明的意志」之名,將排除行為合理化,使之看似自然而然。這種「不說出口的驅逐」比赤裸的排斥更有效,因為受害者在失去支撐的過程中,往往會反過來自我懷疑,將痛苦歸咎於自身的不夠融入。
更深層的排外邏輯藏在血緣之中。供花村的信仰體系建立在血統純潔的神話上,「祖先之血」的延續被神聖化。而這份血脈信仰在劇中達到極端:後藤家族以「吃下祖靈」的方式維持血脈純正,將食人轉譯為宗教儀式,讓祖靈透過後代身體得以存續。肉體的吞噬,成為信仰與治理的手段。
鏡頭語言呼應了這種封閉性,劇中大量使用低飽和度色調,空氣中彷彿瀰漫著潮濕與窒息感。固定鏡頭將村落巷弄拍成狹窄無光的迷宮,每一個空間都暗示著無處可逃的控制與監視。這種構圖設計,不只是為了營造恐怖氛圍,而是具體呈現了供花村內部無聲暴力的壓迫感,就像空氣中的濕氣,無形滲透,無處可逃。
然而,這樣的壓抑並非永遠靜止。在第二季,隨著內部矛盾爆發,畫面風格驟然轉向更直接的暴力與血色。鏡頭不再拘泥於壓抑的窄巷,而是被現代的色彩所劃破,一幕村民們以綁在身上的螢光棒作為標記,象徵革命與失控的集體狂亂,陰濕的空氣被鮮紅與螢光形成色彩的反差,從無聲滲透轉變為赤裸爆裂,彷彿過去被壓抑的每一滴濕氣,終於在高壓下猛烈蒸騰爆發。
信仰的黑暗面:從血緣祭祀到神話製造
供花村的信仰體系表面上延續著日本神道傳統,事實上卻是人為構築的權力神話。日本神道信仰的特性之一,是「御神體」(供奉神靈的具體物體,如鏡子、劍、玉石等)與「依代」(神明暫時依憑的媒介,如樹木、動物、甚至人)的可替代性,任何物體、動物甚至人物都可以在特定情境下成為神的容器。這種信仰彈性,原本蘊含自然與人間調和的智慧,但在供花村,卻被後藤家族轉化為暴力與控制的方式。
劇中揭示,供花村的供花奉納祭起源於饑荒與災難時期的活人祭祀,透過「間引き」,這是嬰兒選擇性遺棄的方式,在江戶時代乃至昭和初期的偏鄉皆有所見,以維持村落人口與資源平衡。而在供花村,這種生存壓力下的殘酷抉擇,被進一步神聖化為「奉納祭」,以孩童作為供品,向神明祈求共同體的存續。加強了內部凝聚力──唯有願意供出孩子的家庭,才是「真正的村民」。其後,更被村莊掌權家族後藤家重新神話化為神命之舉。從嬰兒間引,到成年後的血緣篩選與獻祭,供花村的信仰核心始終是生存恐懼下的他者犧牲機制。
後藤家族的養女「銀」將這套機制推向極端。在饑荒與排除中長大的她,將自己因生存而食人的兒子,塑造成「現人神」──一個以食人維生、身高異常、失控瘋癲的怪物,將暴力神格化。這樣的造神行動,不是對神的崇敬,而是支配慾的展現。她以兒子為核心,重構了整個村落的信仰系統,將後藤家族自身的統治合理化為神意。劇中的異形神,從社會學角度看,正如日本鑽研妖怪的民俗家小松和彥的詮釋,妖怪與異形神是集體恐懼的具象化,是社會無法處理的壓力與焦慮的投射。供花村製造了自己的神祇,親手製造了自己的惡夢。
以神之名的性暴力:女性作為犧牲者與傳承者
供花村信仰與權力結構的另一個黑暗,是對女性身體的徹底工具化。從養女、神妻到孕母,女性角色被安排在生殖、媒介與獻祭的三重軌道上,成為血統延續與神話建構的生產機器。她們的身體,不屬於個人意志,而是共同體秩序的公共資源。
劇中揭露,後藤家族不僅要求村民獻上子女作為祭品,還從中挑選女孩收養培育,最終成為「現人神」的交配對象。這種制度化的生殖控制,表面上以「神命」之名包裝,實則是對血統潔癖與權力繼承的操作。女性在這個體系中,不再被視為個體生命,而是供奉於神的器皿。
諷刺的是,在傳統神道體系中,女性原本被視為通靈與祭儀的重要媒介,擁有接近神明的神聖性,卻又在歷史演變中,逐漸被賦予「穢」的標籤。在日本文化中,「穢」指的是死亡、血液、疾病等帶來的不潔狀態,需要藉由儀式進行淨化。女性因為月經與生產,被視為特別容易染穢的存在,從而在特定時期或場合被排除於神聖空間之外。
而供花村更將女性的美麗視為誘惑與災厄,這是導致供花村從美麗的村莊,變成「噬亡村」的起點。男性一方面渴望女性,另一方面又因無法控制自身欲望而將女性轉為憎恨的對象,對其進行「蕩婦羞辱」,標記為必須懲罰的存在。受害者在羞辱與痛苦中逐漸扭曲,最終轉化為加害者,以造神的形式反過來主宰村落。供花村的體制,正是建立在這樣一個悲劇的迴圈之上——將女性的美麗獻祭為原罪,並在世代血脈中不斷複製傷害。
結語
在供花村,「神明」只是暴力與恐懼的代理人,「信仰」只是支配與壓迫的外衣。最終,噬亡的,不是異端,而是供花村村民自身。共同體為了延續自身,必須不斷製造共同危害信仰的敵人進行排除;而當這套機制無法再被完美運作時,暴力便轉向內部,將自己吞噬殆盡。《噬亡村》第二季,用一場誇張的血腥異色盛宴,揭示了文明與野蠻中間的那條界線,最終是傾向善還是惡的一邊,責任在於每一個選擇服從、排除與縱容暴力的個體身上。
本文為【詹氏瞻視電影院】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。未經同意,請勿轉載。
逛書店
延伸閱讀
猜你喜歡
贊助廣告
商品推薦
udn討論區
-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,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,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。
-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,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
- 對於無意義、與本文無關、明知不實、謾罵之標籤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下標籤。
- 凡「暱稱」涉及謾罵、髒話穢言、侵害他人權利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
FB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