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造能讓同仁發揮所長的環境!從日常招呼建立心理安全感

圖/unsplash
圖/unsplash

作者玉置泰子在92歲寫下這本書,並非聚焦在她的高齡與長壽,或是「工作到老的必要性」,是為了分享「當你找到工作的樂趣與意義,它將能成為你人生最寶貴的能量,而不是讓你耗弱的壓力」。無論是職場新人、資深員工或位居主管職位的人,都能從本書得到實用且可靠的觀點。

文/玉置泰子

打造讓部下成長的環境

討好部下、不想被討厭的上司,未必會真正受到部下的喜愛,反而還得到反效果。公司不是交友俱樂部,而是講求工作成果的地方。因此,部下對上司的期待,應該是能夠發掘並培養自己的優勢與潛在能力。

上司首先應該做的,就是打造讓部下能夠發揮所長的環境。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,就是充分了解每位部下的個性。我在擔任課長後,才真正體會到這一點。就如同人家說的「十人十色」,如果十個下屬,就會有十種不同的個性。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,對工作的期待與需求也不盡相同。在充分掌握每個部下的個性後,發掘其潛能,並營造適合發揮的環境,才能提升整體組織的表現。

其中最關鍵的一點,是營造一個能夠順暢進行「報告、聯絡、商量」(即「報聯商」)的氛圍。若不了解部下在想什麼、困擾是什麼,就無法提供適合他們發揮的環境。如果作為上司,發現部下不願意進行「報告、聯絡、商量」,那麼首先應該自問:自己是否有打造一個讓部下願意主動溝通的環境?

雖然不至於要做到察言觀色、刻意討好部下,但正如本書前面所提到的,透過養成打招呼的習慣等方式,建立一種「如果有什麼事,只要找上司談,他一定會用心傾聽並給予建議」的氛圍,是不可或缺的。

在此基礎上,適時給予建議也是有效的方法。例如:「如果你學會這項技能,應該能夠有更大的成長。剛好最近有相關的研習課程,要不要去參加看看?」這樣的引導能夠幫助部下進一步提升。

從建立良好溝通的角度來看,上司應該像一位值得信賴的兄姊,讓部下感到親切、願意依靠。然而,對於工作的最終成果,則需要嚴格把關。如果部下未能如期完成工作,或是因為品質不佳導致後續部門抱怨,這時若只是輕描淡寫地說:「沒關係,下次加油吧。」恐怕會顯得領導力不足。

至少應該和部下面對面討論:「這次為什麼沒能完成?下次可以怎麼改進?」並確保雙方對問題有清楚的認識。同時,對於做得好的地方,應該具體表揚;而對於不足之處,則不是單純責備,而是一起思考如何改善。

此外,即使最終成果未達預期,在問題發生前應該也有補救的機會。如果最後仍然出現問題,往往代表「報告、聯絡、商量」的環節出了問題。因此,這時應該重新檢視團隊內部的溝通機制,確保未來能更順暢地運作。

「20%/80%」法則:上司與部下的互相感謝

在一本商業書籍中,我讀到一個觀點:如果工作的成果是100%,那麼貢獻度大約是上司占20%,部下占80%。這個「20%/80%」的法則,從我的經驗來看,確實相當合理。

有些上司會將部下努力得來的成果完全據為己有,這樣的行為常被批評。然而,這些成果的80%很可能是部下的功勞,因此,上司應當對部下心懷感激。另一方面,部下也不應該覺得「這是我們在前線齊心協力才取得的成果,而上司只是發號施令而已」。因為上司很可能在不為人知的地方,已經在努力營造更好的工作環境,或是在跨部門協調上花費心力。

書名:《百歲上班族的幸福工作術》
作者:玉置泰子
出版社:遠流出版
出版時間:2025年4月23日

我理想中的職場,是能讓肩負重責的上司稍微放下壓力、偶爾能鬆口氣的地方。當部下願意為一位有責任感的上司努力,而上司也希望為自己珍惜的部下多付出時,彼此之間自然會形成一種合作無間的默契。

當然,清楚表達的「報告、聯絡、商量」(即「報聯商」)仍然是職場溝通的關鍵,但如果能再加上「合作無間的默契」,那就更是如虎添翼。如果上司只是下達指示,卻以「尊重自主性」為由忽略後續跟進,那麼部下最終可能會離心離德。同樣地,如果部下忽略「報聯商」,卻在出了問題後將責任全推給上司,那也是不可取的。

真正強大的團隊,應該超越「部下理所當然聽從上司指令、上司理所當然承擔所有責任」的傳統上下關係,而是「上司與部下能夠彼此尊重、互相成就」,這才是值得追求的理想團隊。

●本文摘選自之《百歲的幸福工作術:年齡不是問題!我活得很好,是因為做著喜歡的事》。

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,精選好文不漏接!
遠流出版 工作職場 經營管理 上班族 商業財經 菁英 成功法 書摘 出版風向球

逛書店

延伸閱讀

當印度蒙兀兒帝國崩潰,宮廷詩人加利卜在動盪之中飄搖生存

現代人常見的痛苦從何而來?發現內在盲點,找回幸福人生

5/21小滿逢梅雨!換季濕熱易腸胃不適,養生飲食這樣做!

琅讀金句/你每天會做哪些事?每天做的事,會造就你這個人

猜你喜歡

udn討論區

0 則留言
規範
  •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,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,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。
  •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,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
  • 對於無意義、與本文無關、明知不實、謾罵之標籤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下標籤。
  • 凡「暱稱」涉及謾罵、髒話穢言、侵害他人權利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