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重視網路購物的時代,他以實體店面賣鞋闖出一片天!

圖/unsplash
圖/unsplash

日本潮鞋atmos創辦人本明秀一,從跳蚤市場擺攤的小角色,一路把atmos做成全球潮流指標,最後以400億日圓高價出售公司,直接震撼業界。他靠的不是資本,也不是背景,而是市場嗅覺、情報掌握、速度取勝,把一雙從「貨」變成「文化」,甚至讓品牌方反過來求合作。他是怎麼做到的?讓市場心甘情願為商品買單的實戰策略!

●本文摘自出版之《把喜歡的東西變成錢:從無到有套現400億,日本炒鞋天王的買賣之道》。👉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,立即閱讀!

文/本明秀文

書名:《把喜歡的東西變成錢:從無到有套現400億,日本炒鞋天王的買賣之道》
作者:本明秀文
出版社:寫樂文化
出版時間:2025年4月22日

在經營一家店時,我認為需要帶有「有點土有點帥」這樣的元素。這是為了不僅能吸引喜歡球鞋的人進店,對於那些剛開始對球鞋感興趣的國高中生而言,比較不會感覺尷尬,只管勇敢的踏進來。說得更明白點,就是要有一點點不過頭的俐落感、手作感。所以只要是我經營的店,我們就不可能走精品店那種路線,要開一家「超炫的店」,只要投入大量資金去裝潢就可以打造硬體,但是球鞋真的有辦法成為那種規格的商品嗎?

  我們的商品規格就是一雙15,000日圓的球鞋。對我們而言,要賣出一萬雙售價15,000的球鞋相對簡單,但是要我賣一百雙要價10萬日圓的球鞋,或是兩萬雙要價6,000 日圓的球鞋,兩者都很困難。

  如今,資訊更迭的速度飛快,不論開什麼樣的店,一兩年內就很容易退燒、讓人厭倦,商家必須不斷更新改造,透過店內活動或限期快閃店等各種方式與進行交流,大家才會覺得更有意思。在眾多販售球鞋的店家當中,我認為要讓顧客選擇我們,最重要的是必須了解客人的面貌

  雖然我們是一家球鞋店,但我們傳達文化的主角並不是球鞋,而是購買那雙鞋的客人—記住客人的面貌,並且建立關係。

  對客人了解得越多越深,客人的黏著度越高,他要買鞋就一定會優先來Sports Lab或atmos找我們。這些著迷並共同創造出球鞋文化的顧客,既不是會買很多雙10萬圓這種精品球鞋的人,也不是趁特價時來撿便宜就滿足的人,他們熱中的是挖掘有歷史、有故事,以及稀缺價值的球鞋。只有不辜負這些客人們的期望,並建立起信任關係,才是真正的好店家!

所謂的好店家,是提供可以跟客戶進行交流的地方。

  隨著數位化的進展,自從整個世界都開始重視網路購物,「店鋪該扮演起什麼樣的角色?」這個問題常被討論、備受質疑。

  除了球鞋,其實多數服飾品牌也是一樣,商品結構呈現金字塔的形狀,頂端是限定版或數量稀少的商品,底層是產量多且廉價的,這兩種極端皆可在網上銷售,然而中間價格帶的商品反而不好賣。如果只賣數量不多的限定版,說穿了根本無法貢獻業績,結果只能靠薄利多銷、大量販售廉價產品,然後陷入削價競爭的泥沼,最後為了搶市佔率,不是要提高現金回饋率,就是得調降價格,陷入萬劫不復的地獄。

  但是在店頭販售不一樣,可以透過互動服務將價值相應的商品銷售出去。只要有宛如「球鞋傳教士」般的店員們,他們以服務熱誠待客,就算是Nike官網滯銷的款式,只要放在atmos店內,賣出去的機率都會變高!

  為了確認倉庫間和街邊店的廁所是否維持乾淨,每天開店前各家店長都會傳店裡照片給我。而男鞋的尺寸,從25.5cm到30.0cm以半碼(0.5cm)為單位,但鞋盒外觀長得都一樣、又看不到裡面,如果沒有經常整頓倉庫,光找鞋給客人就會浪費很多時間,所以店員必須記住庫存,當我們一看到客人的腳,就要能馬上推測出尺寸。如果被問到「請問有27cm的嗎?」,店員也勢必能掌握店內有哪些款式的庫存。

 還有,依照不同款式,尺寸的版型多少也有不同,看狀況有時也要能判斷是否要推薦加減0.5cm的號碼。這些工作細節雖然需要花很時間來訓練,但靠著努力累積出這些經驗,讓我們的員工有很強大的專業知識、促購說服力,這也是我們與普通球鞋愛好者最大的差異之所在。我會把CHAPTER時期所有加盟店鋪改為SpoLab和atmos的直營店面,也正是因為這些店面所發揮的作用,對公司有打穩顧客關係這一層重要性。

●本文摘自寫樂文化出版之《把喜歡的東西變成錢:從無到有套現400億,日本炒鞋天王的買賣之道》。👉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,立即閱讀!

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,精選好文不漏接!
寫樂文化 品牌行銷 球鞋 經營管理 顧客 消費 商業財經 書摘 出版風向球

逛書店

延伸閱讀

當印度蒙兀兒帝國崩潰,宮廷詩人加利卜在動盪之中飄搖生存

現代人常見的痛苦從何而來?發現內在盲點,找回幸福人生

5/21小滿逢梅雨!換季濕熱易腸胃不適,養生飲食這樣做!

琅讀金句/你每天會做哪些事?每天做的事,會造就你這個人

猜你喜歡

udn討論區

0 則留言
規範
  •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,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,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。
  •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,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
  • 對於無意義、與本文無關、明知不實、謾罵之標籤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下標籤。
  • 凡「暱稱」涉及謾罵、髒話穢言、侵害他人權利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