肚子餓竟對我們的未來造成重大影響?想能從容思考,滿足生理需求很重要

圖/freepik
圖/freepik

每個人的腦容量都是有限的內在資源,若想真正減輕壓力,必須學會縮短煩惱所消耗的時間,果斷做出明確決策,迅速進入行動階段,讓生活可以更輕鬆、更有效率!結合神經科學與認知心理學,為你提供一套隨時隨地面對任何煩惱,都能獨自應對解決的實用方法。

●本文摘選自出版之《駕馭腦中的小劇場:韓國精神科權威的「高效人生思考術」,教你把煩惱轉化成一種優勢!》。👉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,立即閱讀!

文/河智賢

大腦是很耗能的器官,它只占我們身體的二%,卻消耗超過二○%的能量,而且只能攝取葡萄糖。如果用汽車來比喻,就是只能加高級汽油,不能加柴油或液化石油氣,才能維持正常性能。人每天所需的熱量約為兩千四百卡路里,如果攝取不足或錯過吃飯時間,血糖就會下降。當身體整體能量長期不足時,就可能導致慢性疲勞症候群或憂鬱症。

書名:《駕馭腦中的小劇場》
作者:河智賢
出版社:采實文化
出版時間:2025年3月27日

但我們每天都會餓個兩三次,因為太常見,反而容易忽略飢餓對大腦的影響,以及它如何降低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。肚子餓的時候,容易變得悲觀消極,因為飢餓感會觸發開關,把有限的能量分配到負面情緒上。

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艾米麗.吉特克(Emily Zitek)與達特茅斯學院的學者亞歷山大.喬丹(Alexander Jordan),共同設計了兩個實驗。第一個實驗以康乃爾大學一○三名學生為對象,用問卷調查在學校餐廳吃過飯,和還沒吃過飯的學生,對校園生活的滿意度。

結果顯示,還沒吃飯的學生對自己的權益比較敏感。例如:他們比較同意「我應該受到比別人更好的待遇」、「我傾向照自己的方式做事」等選項,而且只有六○%的人願意接受進一步訪問。也就是說,這些人比較沒有餘力對他人釋出善意。相較之下,在餐廳吃過飯的學生,有七八%願意接受訪問,他們比較少抱怨,也比較能體諒他人。俗話說的「民以食為天」,果然有道理。

第二個實驗,對象依舊是康乃爾大學的學生,研究人員讓A組進入一個正在加熱冷凍披薩的實驗室,B組進入沒有食物味道的實驗室。排除問卷中回答不喜歡披薩的學生,聞到披薩味道的學生,比沒聞到味道的學生更難集中精神。因為人在飢餓時,會把精神集中在飢餓感上,容易對現實產生悲觀想法,變得敏感和消極。

這種反應在生活中很常見。有時候我下午去超市準備晚餐,明明只想買一條鯖魚,跟明天早餐要吃的牛奶和麵包,但在有點餓的狀態下,總是抵擋不了食物的香味,也無法拒絕試吃。縱然勉強抵擋住餃子的誘惑,卻躲不掉生魚片。加上晚餐時段賣場會打折,牛奶旁邊又放著我喜歡的起司和火腿,買了起司火腿,又想配啤酒。走到啤酒區,發現今天促銷活動特別多,就拿了一手附贈玻璃杯的啤酒。在收銀台排隊時,才發現購物車裡裝滿了食物。

你也有過這種經驗嗎?我週末常這樣,同樣是週末購物,午餐後去和晚餐前餓著肚子去,購物方式完全不同。但明明做決定的都是我,為何行為模式會如此不同?對此,哈佛大學的丹尼爾.吉爾伯特(Daniel Gillbert)和維吉尼亞大學的蒂莫西.威爾遜(Timothy Willson)也有類似的疑問,因此他們進行了實驗,觀察飢餓感和未來計畫的關聯。

首先,他們在食品店門口招募了一三五名實驗參與者,讓他們寫下今天的購物清單,然後還給部分人。接著他們將受試者分為兩組,讓第一組每人吃一塊馬芬蛋糕,為「吃飽組」;另一組不吃,為「飢餓組」。隨後,讓所有人自由購物,比較他們的購買物品,並調查他們的飢餓程度。實驗結束後,對照購物清單和收據,區分哪些是「清單內」和「清單外」的支出,最後進行資料分析。

結果顯示,飢餓組和吃飽組的清單外商品,占總購物項目的比例分別為五一%和三四%,飢餓組多出將近一.五倍。隨身攜帶購物清單的人,購買清單外商品的比例較低,飢餓組占三六%,吃飽組占二八%。實驗顯示,飢餓狀態下,毫無計畫購物的比例較高。但從購物費用上來分析,獲得的結果亦相差無幾。

從時間來看,制定計畫和思考,是為了提升未來和自我實現的機率,這是人類的習性。比起眼前,人們更重視未來的喜悅,甚至願意忍受現在的痛苦。但如果感到飢餓,求生會變成第一優先,大腦會進入緊急模式。目光會變得短淺,難以放眼規劃未來,認為滿足眼前需求更重要。難以深思熟慮判斷整體需求,會出現衝動購物的行為。

對衝動購物最具約束力的,就是我們事先寫下的購物清單。如果沒有清單,肚子餓的時候,我們會只想著「活過今天」,忘記煩惱的目的,是為了將來獲得更好的結果。飢餓感會影響我們做出專注於當下的選擇。

另一方面,研究顯示,從社會經濟角度來看,經濟困難對大腦的影響和飢餓感類似,都會影響大腦功能。例如:證據顯示,人在經濟拮据時,認知能力會下降。農民在獲得農收前,簡易智商測驗的智商會比平常下降九到十分,並在賣出農產品後恢復。該研究證明,人在窮困時,流動智力、執行能力和判斷力會明顯下降。

另一個研究分析了父母罵孩子和家庭經濟困難的關係。美國政府每月會提供低收入戶購買食物的餐券。當餐券用完時,孩子在學校出問題的機率增加,可以把孩子在學校的行為,視為家庭氣氛的延續。經濟困難的父母很難在養育孩子時保持不變的態度,他們為生計問題疲憊不堪,連照顧自己都很難了,更難以和孩子交流或同理他們的心情,也沒有時間從其他角度思考。生於窮困家庭的孩子,尤其是低收入戶家庭的青少年,如果有年幼的手足,在學校出問題的機率更高,因為照顧手足耗盡了孩子的心力,更容易衝動行事。

前述研究中,亦指出有部分人若認為自己處於不公平的狀況,就會更想賭一把。這些人在評估風險時,比起客觀合理的選擇,更傾向選擇高風險高報酬的選項。他們認為反正都是失敗,比起寄託希望於未來,不如選擇能立即滿足的方案。而感到貧困潦倒時,這種傾向會更強。

總而言之,無論是生理飢餓還是社會經濟方面的飢餓,都會讓人只專注於眼前,減少思考,無法從容評估,也降低做出合理選擇的可能性。

●本文摘選自采實文化出版之《駕馭腦中的小劇場:韓國精神科權威的「高效人生思考術」,教你把煩惱轉化成一種優勢!》。👉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,立即閱讀!

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,精選好文不漏接!
采實文化 醫療保健 飲食習慣 情緒 書摘 出版風向球

逛書店

延伸閱讀

當我們開始嫉妒他人,其實同時代表我們拒絕屬於自己的幸福

輝達離職率竟不到3%!黃仁勳如何在高壓環境留住頂尖人才?

琅讀金句/雖然沒出生比較好,但尋死並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

安寧護理師陪病人走到最後,見證生死之間的強大力量

猜你喜歡

udn討論區

0 則留言
規範
  •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,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,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。
  •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,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
  • 對於無意義、與本文無關、明知不實、謾罵之標籤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下標籤。
  • 凡「暱稱」涉及謾罵、髒話穢言、侵害他人權利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