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毒也是癌友救命藥?宮廷秘史常見的「砒霜」與「鶴頂紅」有何差異

文_甘炤文/旅讀
圖_視覺中國、123RF
電影《九品芝麻官》裡,「回春堂」藥鋪掌櫃幾經奸人收買,誣陷戚秦氏在其店內添購一斤砒霜,意圖謀害親夫;而小說《金瓶梅》裡的潘金蓮同樣在王婆的獻計下,利用攙了砒霜的湯藥將武大郎置之死地……是的,若要論在宮廷秘史、民間戲曲中勢頭最盛的「毒」字輩漢藥,若砒霜稱第二,想來沒有其他敢列位第一!
事實上,砒霜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,經純化後外觀多呈白色,唯古代受限於提煉技術,在製作之際經常使用混有硫化物的紅信石為原料,其成品色澤相對緋豔,故而此類純度不夠高的砒霜,又被喚作「鶴頂紅」。
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一書裡點明了砒霜的可怕:「砒乃大熱大毒之藥,而砒霜之毒尤烈。鼠雀食少許,即死;貓犬食鼠雀亦殆;人服至一錢許,亦死。」然而儘管砒霜內蘊的毒性令人心驚又心寒,但若應用巧妙,它也有機會成為救命的法寶。
談到其在漢藥體系中的應用,傳統上砒霜多用來除蟲或散結,治療惡瘡和梅毒等病症,外用內服均可,唯須嚴密控管劑量;及至現代醫學的領域,砒霜(三氧化二砷)更是蒙獲認肯,例如在處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方面,臨床上便可透過靜脈注射的方式給予患者三氧化二砷,從而促使體內的癌細胞凋亡,且療程本身幾無明顯副作用,故廣泛為醫界所接受。
回到砒霜本身,除了文學、戲曲建構的虛擬情節,歷史上和砒霜有關的傳說故事同樣說不盡──從拿破崙到慈禧太后,試問古代還有多少王侯將相,疑似遭到砒霜害命?而在17世紀的法國,砒霜甚至一度獲得「繼承粉末」的諢名,主因在於某些心存不良的婦女利用它除掉枕邊人、從而坐享亡夫的遺產,心思真可謂比砒霜歹毒多了!
另一種毒藥:
馬錢子(ㄇㄚˇㄑㄧㄢˊㄗ˙)
醫典原文:傷寒熱病,咽喉痹痛,消痞塊,并含之咽汁,或磨水噙咽。──《本草綱目》
釋義
除了鶴頂紅,另一樣出鏡率特高的毒物「牽機藥」,原料則來自於馬錢子。馬錢子得名自其如馬之連錢的外形,別稱番木鱉、苦實把豆兒等,本品分屬木質大藤本植物雲南馬錢或馬錢成熟乾燥的種子。
由於味苦性寒,具一定毒性,在臨床上常用以祛風散結,並主治風濕痹痛、瘰癧(多指淋巴結核一類)腫痛等病症。其毒性源自於番木鱉鹼等多重生物鹼,因具強烈神經刺激作用,提煉後可作中樞神經興奮劑,唯劑量務必嚴控。
●文章授權轉載自《旅讀or》雜誌第159期:北京‧早C晚A,未經同意,請勿轉載。
出版頻率:月刊
出版日期:2025-05-01
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,精選好文不漏接!
逛書店
延伸閱讀
猜你喜歡
贊助廣告
商品推薦
udn討論區
-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,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,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。
-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,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
- 對於無意義、與本文無關、明知不實、謾罵之標籤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下標籤。
- 凡「暱稱」涉及謾罵、髒話穢言、侵害他人權利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
FB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