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性傑/一起看電影吧
▋電影是時間與現象的贈予
世界是感官的。感官覺知的一切,有時造成眩惑迷亂,有時在心裡成為一兩句詩。在高中校園開設電影選修課程,我總是這樣發出邀請──把手機關掉,把感官打開,一起看電影吧。不管喜歡不喜歡,看看無妨。日常裡頗多為難,有許多話想說卻說不出口,電影裡的有聲無聲也許就是某個出口了。一起看電影的時候,放縱自己哭與笑,只是每個人哭與笑的時間點不見得都一樣。看到睡著也無所謂,坐在黑暗幽閉的放映空間,能夠送給自己一段乾淨純粹的時光,已經夠好的了。
與某一部電影相遇,形成新的感覺結構,我想那是時間與現象的贈予。
也總是在一起看完電影後,在共同感覺基礎上低頭嘆氣或相視而笑。電影裡的對白,悄悄滲入我們的生活,成為日常語言的調味料。那些台詞可能是:《情書》的「你好嗎?我很好。」《青春18x2通往有你的旅程》的「謝謝,你很帥。」《臥虎藏龍》的「不論你對此生的決定為何,一定要真誠地對待自己。」《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》的「不敢相信!」……
攝影家杉本博司《直到長出青苔》提到:「藝術是種技術,將肉眼不可見的精神世界化為物質的手段。」精神世界變化莫測,交織著無盡與剎那,藝術作品使之賦形顯影。杉本博司創作「劇院系列」時,萌發用相機之眼來看電影的想法。他進到電影院,架設照相機,對著大銀幕長時間拍攝,想把一場電影拍攝成一張照片。這場實驗要探勘的,或許是時間的魔術,也或許是現象的奧祕。電影在放映,相機在看電影,相機曝光時間與電影放映時間等長,電影開始時打開快門,結束時關閉快門。關於相機與人類的眼睛,他是這麼想的:「與其說電影在銀幕上放映,不如說電影被投映在銀幕上,然後再往空虛移動而去。」「相機雖然可以記錄,卻沒有記憶。」
▋敏銳的詩心執簡馭繁
《一代宗師》裡有這麼一句對白:「刀的真意不在殺,在藏。」把這句話拿來理解詩意,也是可以的。詩的真意,也在於藏。
杉本博司真是一個用相機在寫詩的人,而且常常把詩寫成行動藝術。《新古今和歌集》收錄有後鳥羽院詩歌:「我固守新島/隱岐海上荒浪/襲來警戒之風」。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:後鳥羽院在承久之變戰敗後被流放到隱岐島。杉本博司造訪隱岐,面朝日本海,幾百公尺高的斷崖便聳立在眼前。望著期待許久的海景,他忖度那應該就是後鳥羽院寫詩之處。於是以相機拍攝海景,藉此代替詩歌創作。即便表現形式不同,藝術之心卻都是相通的。
「電影三行詩」是用「詩之眼」在看電影,然後將一場電影的放映時間凝縮在三行文字裡。囿限於字數規範,三行詩無法擔負電影本事的敘說,也不可能複製所有影音效果。三行詩能夠做的,是從有限之中提取剎那,把看似不可捉摸的感覺聚斂起來。這必須仰賴以小博大的技術,以詩句回應電影文本,在回應的同時創造出新的語言藝術。
詩歌創作的兩項重要美學特質,一是繪畫性,一是音樂性。音樂性取決於聽覺,繪畫性取決於視覺。我想,詩與畫本是同源異構。最具詩意的電影,往往在現象上下了大功夫,一切取諸現象,將現象藝術化。電影畫面不只要看上去美美的,還要藏著美的暗示。「電影三行詩」的創作,無須重述劇情、交代結局,而是讓敏銳的詩心執簡馭繁,化紛雜感受為深刻體會。調度自己的語氣去傳遞體會,詩的溝通能量才會更加飽滿。
▋用詩與電影拒絕無聊
閱讀網頁上「電影三行詩」的所有作品,我一邊循環播放王菲的〈世界贈予我的〉。這首歌的歌詞,也像是一首精緻的詩:「世界贈予我擁有/也贈予我回敬/贈我小小一扇窗/也贈予我屋頂/贈我一個名/又漸漸長大的年齡/贈我一首詩/又悄悄讀得很安靜」。
反覆讀著「電影三行詩」入選作品,我深深喜歡其中的理趣與情調。李俊毅〈針灸〉:「無從得知不歪斜的世界/是否不疼痛也不汙穢/那會更好一點嗎」,直取蔡明亮《河流》的情境,將概念深化變成一個問句。楊諺珽〈不曾過去〉:「無心的大火其實是浪/隨時間連綿,反覆/焚燒一整座海洋的淚」,發想自《海邊的曼徹斯特》,意象精準到位。王淨薇〈蝴蝶〉:「當你的睫毛搔癢我的手臂/整個山谷為之震動/我感覺蝴蝶在飛」,從《廣島之戀》引發感觸,衍生新奇的想望。「電影三行詩」讓我悄悄讀得很安靜,想要把某些電影重新再看一遍。而未曾看過的電影,也加入了待看片單之中。
我也喜歡韓劇《苦盡柑來遇見你》、《男朋友》,因為其中有寫詩、讀詩的情節。在這兩部戲劇裡,詩的語言跟日常生活語言相互呼應,詩的語言撫慰了生活煩憂,日常語言經過反覆提純,慢慢變成了詩。這也是一個可愛的邀請:如果想要拒絕日子變得瑣碎無聊,那就一起看電影,一起寫詩吧。
延伸閱讀:聯副/電影三行詩優勝作品
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,精選好文不漏接!
逛書店
猜你喜歡
贊助廣告
商品推薦
udn討論區
-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,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,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。
-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,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
- 對於無意義、與本文無關、明知不實、謾罵之標籤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下標籤。
- 凡「暱稱」涉及謾罵、髒話穢言、侵害他人權利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
FB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