琅客來了/賴芳玉律師:直視終結,才能明白開始的價值

採訪當日,街頭一景。
採訪當日,街頭一景。

有人說是愛情的墳墓,但多數人在許下承諾時,腦海裡想的多半是開花結果的愛情,是歸屬感與安全感的滿足。在個人層次,賴芳玉律師也抱著如此期待;但在工作中,她需要的是對人性、對關係動態的敏銳洞察力,而非粉紅色濾鏡。正因為共情和專業,她才能這麼多年地協助一位位受感情羈絆的客戶,走出幻滅陰霾。

「沒有人能完全滿足我們,這是現實。」她說,「婚姻是一場需要雙方共同面對的試煉。」

作為家事法律師,賴芳玉專長為婚姻、夫妻財產、子女監護等領域。由於曾經手多對名人怨偶的官司,在公眾視野亦頗負盛名。然而,家事法的世界遠不止媒體上捕風捉影的緋聞八卦,多年來,她積極協助受暴婦女與弱勢族群,投入大量心力防治家庭暴力。

她形容自己剛入行時是個關注女性運動的「俠女」,對於進入司法程序的傷害事件總是滿滿義憤與不解:怎麼可以這樣暴力對待別人?怎麼可以性侵害、家暴,甚至虐待孩子?

法律人是該在乎正義與公平。但法律若只問正義與否,公平與否,那麼在帶來力量的同時也製造對立。成為家事律師以後,她重新審視黑白分明,沒有灰色地帶的原則,發現單從被害者的角度看問題是不夠的。

「中年是個讓人反省的年紀。」犯行固然不可原諒,但僅僅執著加害者受到多嚴厲的懲罰,也未能照見婚姻、親子關係的複雜面向,「當我把焦點放在關係上時,對立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深層的情感體驗——那些司法程序中不被看見的,關係被破壞後留下的失落與失望。」

「我現在看到的已不再是對錯。」

自那時起,她不再迴避男性案主,或法律定義下的「加害者」,而是試著理解行動背後的成因。以性侵事件為例,違反意願就是性侵,但一部分在沙文保守的性別文化裡成長起來的男性,是無法意識到「不就是不,是才是是」的界線。女性眼中的侵犯,在他們的認知裡卻是默契、暗示、常態。

傷害是事實,罪責不會因為無犯意、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傷害別人而減輕。「但如果對什麼是侵犯、什麼傷害的觀念不一致,所有爭執永遠是你說你的、我說我的。彼此只有指控,沒有對話。」

「我想在傷害發生前,提醒大家看清哪些行為是不對的,這是我給自己的功課。」

採訪當日,咖啡廳一景。

從女性主義的被害者立場走到關係導向的家事律師角色,她察覺婚姻裡的衝突往往不是對錯分明的戰場,而是觀念與溝通的斷層。賴芳玉指出,釀生現代人婚姻危機的原因已與從前大不相同。過去人們往往因一方不忠、家庭暴力或雙方家族過度干涉不歡而散,如今使人動輒感情破裂的,是雙方對婚姻的期待以及定義的錯位。成長環境、文化背景及個人經歷的差異,讓人們在步入共同生活時,經常以自己的主觀想像要求對方——可能一方以韓劇為理想,渴望情感陪伴,另一方卻以務實的父母為參照基礎,認為經濟實力便能夠支持愛。當主觀期待無法調和時,衝突自然接踵而至。

更叫人遺憾的,是這樣的落差往往無法在結婚以前便能有充分認識——我們都是在適應和理解對方的過程中不斷累積不滿以及挫敗感。

●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:《賴芳玉的婚姻重生課:法律思維×心理療癒的雙軌指引聲音課》

然後是埋怨、冷戰,甚至各種型態的暴力。「人們常將挫敗轉為指責,所有的怨言本質上是同一句話:『你錯了,你為什麼這樣對我?』。」忽視婚姻無法客觀化的現實,是當代婚姻困境獨有的樣貌。那不免令人困惑,假如衝突肯定發生,那麼選擇婚姻不就是找氣找罪受?大費周章找個人長時間相伴,就為氣死自己?

「但這就是婚姻最大的吸引力呀。即便不是每次都支持對方的決定,依然選擇相伴一生。」賴芳玉說,「理解並接受伴侶不可能滿足所有期望值,但仍選擇愛和陪伴對方。這種愛的能力和品質,以及願意以自己的方式去愛對方的態度,是婚姻中最可貴的部分。」

在執業數十年的生涯中,她看遍了夫妻間未能有效溝通造成的遺憾,進而引發一個念頭:希望通過分享自己職業所得的觀察,協助人們更好地尊重彼此的獨特性。「失望與失落或許無可避免,但透過對話,我們或許能找到一條超越指控的路——這是我從業多年後的感悟,也是我對家事法未來的期望。」

●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:《賴芳玉的婚姻重生課:法律思維×心理療癒的雙軌指引聲音課》

原來,法律不只是判斷對錯,更該是理解人、修復關係的工具。由這層意識出發,賴芳玉也觀察到當代婚姻關係中,另一重少有人提及的困境。那便是隨著女性意識抬頭,關係天平由原本偏重男性、逐步走向對等,如今卻又再度失衡。

「舊規則正在瓦解,但我們還沒建立新的框架。」她指出,這樣的過渡時期讓許多男性在扮演傳統、現代角色間進退失據。男性客戶在向她諮詢專業意見時,都不免要訴苦自己已經竭盡所能,但對方永遠嫌不夠。「他們被要求在經濟上支撐家庭,同時還要精通心理層面的親密語言——浪漫節日送花,平常也要說甜言蜜語、讀懂對方的情緒。」

與此同時,女性也面對自己的課題。許多人擁抱平等,卻又眷戀傳統關係裡女性應被呵護的特權。她甚至聽說,有一小部分女性將婚姻視為逃避職場壓力的出口——女性的矛盾心態,讓男性必須承擔更多。而他們也因為自幼被教導要展現陽剛氣質,不應輕易表露脆弱,而只能選默默承受或忍耐壓力,「他們擔心一開口表達挫折,就會被貼上軟弱或大男人主義,思想『有毒』的標籤。」

「現代的男性在婚姻中真的比過去困難許多,這一點很少被公開討論。」

傳統規範對情緒敏感的汙名化,令男性陷入惡性循環——呼救是禁忌,脆弱必須被壓抑,內心傷口只能惡化。「婚姻不是童話——它很沉重,」她說。「如果二人的婚姻裡,卻只有一個人扛起經濟、情感或育兒的負擔,關係遲早會崩塌。」根據內政部統計,2024年台灣粗率達2.28‰,為2019年以來新高,在亞洲國家中高居第二位。根據賴芳玉的執業經驗,如今男性提起離婚的比例幾乎與女性相當;不婚現象也在增加,因為兩性都質疑起婚姻是否值得。

家事法律師賴芳玉。

對賴芳玉而言,真正的性別平等不在於抹平差異,而是接納與平等對話。「『直男』不是缺點。」她說,「女性在交往初期經常被這樣的特質吸引,進入婚姻後卻批評那是不夠善解人意——這不太公平,愛上一個人時,就是接受他原本的樣子,而不是挑選你想要的部分,然後把其餘的當成缺點指責對方。一段理想的關係,就是二人在一起時依然可以自在做自己。」

她同意在當前時空背景下,婚姻關係比過去任何時期都要來得脆弱,但也並非無路可走。關鍵在於,雙方是否都同意承擔起關係的重量。在女性,那可能意味放下既得利益,承認對方的困境;在男性,則是坦承說出內心的挫敗,「重點不在於誰對誰錯,而是一起負重前行。當兩個人願意看見彼此的局限並互相包容,關係才有走下去的可能。」

面對緊張的關係,有些人以為離婚能解決所有問題,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下半生;或者以為犧牲自己迎合對方就能換來圓滿。「但我發現,兩者都不是答案。婚姻不是二選一的選擇題,而是關於你如何定義問題、如何面對風暴,並在其中找到成長的路。」

風暴來襲,人們往往將自己擺上被害者的位置,理直氣壯地控訴、尋求正義;但她認為倘若滿足於這樣的對抗,便會錯過風暴真正的價值:風暴,本該是沉靜下來、凝視內心的機會。錯過這份寧靜,便錯過了成長。

「哲人有句話:『最堅實的緘默不是閉口不言,而是暢所欲言。』我讀到這句話感觸很深,當你滔滔不絕地談論別人、指責外界時,你其實在掩蓋內心的聲音。」

而那個聲音可能說著,我知道問題的根源,但我不敢面對——於是每一次風暴來臨都令我們手足無措。現實是,婚姻裡的幸福感可能稍縱即逝。有人斷然鬆手,有人則因此害怕進入婚姻,甚至拒絕走進親密關係。然而逃避並不能免於痛苦,因為它們是人生的必然。問題在於,你是否因為風雨而抱怨不幸,因為一時的無力感便否定自己的價值。

賴芳玉認為,認清自己的侷限性正是成長的關鍵——承認我們並非萬能,也無法控制世界。這種承認不是失敗,而是成熟,也令我們學會謙卑,在婚姻、事業、夢想的道路上心態更加健康。「我會說婚姻是一場『向死而生』的旅程。我常想,如果離婚是婚姻中的一種『死亡』,那麼理解死亡的原因,或許能教會我們如何在婚姻中真正活著,如何珍惜當下。」

直視終結,才能明白開始的價值。離婚因此成了重生的起點,更幸運的是,一段婚姻結束並不如生命的終結那樣讓你無路可走。就某種意義上,那反倒成了祝福。

●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:

《賴芳玉的婚姻重生課:法律思維×心理療癒的雙軌指引聲音課》

家事法律師賴芳玉。

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,精選好文不漏接!
鯨選課程 琅客來了 閱讀專題 婚姻 離婚 一刻鯨選

逛書店

延伸閱讀

新竹英倫風花藝咖啡廳,夜晚變身微醺酒吧:inBush

聽見金句/當我們渴望認同時,最容易被予取予求。

漫步伊斯坦堡!翻閱鄂圖曼帝國傳奇史詩與異域風情

聽見金句/決定目的地,自然就有堅持下去的力量。

猜你喜歡

udn討論區

0 則留言
規範
  •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,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,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。
  •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,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
  • 對於無意義、與本文無關、明知不實、謾罵之標籤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下標籤。
  • 凡「暱稱」涉及謾罵、髒話穢言、侵害他人權利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