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治時代街友庇護所長怎樣?《乞丐頭與貓老大》漫畫靈感與臺灣福利院的歷史

組圖/琅琅悅讀,圖片來源:Rendezvous Studio
組圖/琅琅悅讀,圖片來源:Rendezvous Studio

圖‧文|Rendezvous Studio

說起「慈善事業」,你可能會立刻聯想到一些扶助弱勢的公益團體,它們總是在社會邊緣,向遭遇困難的人伸出援手。這樣的事情,當然也不只發生在現代世界。比如傳統時代的臺灣,便曾出現許多收養孤兒、老人的公益機構。後來,當西方傳教士再度踏上這座島嶼的時候,他們也經常義務性地為社會大眾提供各種公益服務。

上述的慈善事業,多半都有組織性的力量,比如地方政府、商業組織、宗教團體等等在背後驅動。然而,的臺灣卻有這麼一個青年,憑藉個人的努力,為流落街頭的「艱苦人」(KAN-KHÓO-LÂNG)建立起一個庇護所。這位熱血青年的名字叫作「施乾」,他同時也是《集合!RENDEZVOUS》系列第13集《乞丐頭與貓老大》裡「望前」的靈感來源。

書名:集合!RENDEZVOUS 013 乞丐頭與貓老大 作者:Rendezvous Studio 出版社:澄波藝術文化有限公司/紅螞蟻圖書 出版時間:2025-03-03

出身富裕家庭的施乾,在1920年代的臺灣,是當時社會的菁英份子,他擁有人人羡慕的學歷與職業,卻因為在臺北街頭目睹行乞者的悲慘境遇,而決心放棄美好前程,把全部生命奉獻給自己立志救助的這個弱勢群體。施乾積極地寫書演講、募集善款,試圖說服更多人支持他的夢想,共同打造一個沒有人需要行乞的美好社會。後來,甚至連日本皇室都知道了施乾的故事,繼而成為他的贊助者呢!

在漫畫裡,編劇刻意塑造了「望前」的優雅氣質,藉以凸顯他願意放下身段、與弱勢族群同甘共苦的人格特質。不過,真實的施乾,大概就無法維持同樣的從容不迫了。為了幫助流浪者重獲新生,施乾不僅忙著在城市角落裡到處尋找、收容遊民,還得設法在他一手打造的「愛愛寮」(也就是漫畫中「望寮」的原型)當中,張羅這群人的日常食宿與醫療照護,同時還要教導他們自主謀生的能力。

在漫畫裡,編劇刻意塑造了「望前」的優雅氣質。圖片來源:集合漫畫第13集《乞丐頭與貓老大》書籍內頁。

日治時期官方的慈善之手:「台北仁濟院」與「慈惠院」

在施乾以個人力量創立愛愛寮的同時,日治時期的臺灣官方也開始展現對社會福利的重視。1899年,在首任總督兒玉源太郎的支持下,政府整合了清代遺留的濟貧機構:養濟院、普濟院、同善堂、育嬰堂,於艋舺成立了「台北仁濟院」。此後,臺灣各地也陸續設立了類似的「慈惠院」,並制定了相關章程,將現代社會福利的概念納入正式的法律體系之中。

〈臺北仁濟院病室〉,出版者:臺灣總督府文教局,圖片來源: 國家文化資料庫。

以當時社福措施相當完善的「台南慈惠院」為例,其救濟對象是無自立能力的人,包括殘疾者、不治之症患者、超過60歲的老人、寡婦、被棄養的孤兒等,在慈惠院裡每個月有一定生活費、生病時提供醫療和照養,過世也有資助喪葬費,可謂照顧周全。

〈臺南慈惠院明信片〉,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典藏,圖片來源:開放博物館。入口左柱寫著臺南慈惠院,右柱寫著恩賜診。

在二十世紀初,全世界只有少數地方,興起全新的防貧觀念,台灣甚至比部份日本內地還要領先,由各地慈惠院主持的遊民習藝教育,提供失去謀生能力的民眾,培養一技之長,防止回到困苦的處境。在院方章程中,也明令收容的民眾不能再回到街頭乞討,除了強制復歸社會,也有將遊民集中管理的用意。

然而如此完整的救濟,也有相當嚴格的審查條件,須經由該區庄長的審核和簽章,才能被收容和收養,同時行政官員還得對照戶口資料,確認被收容者的家庭狀況、房產狀況符合條件,因此合格人數未必很多,急需幫助的人們也必定不只這些,或許這正是官方支持的機構,所面臨社福資源有限的侷限。

仁濟院和慈惠院的制度,是帶有官方色彩的救濟機構,和民間善心的愛愛寮,雖然作法不同,但相輔相成,也能補足社會的困境,讓互相關愛的故事能繼續發生。

日治時期的「邊緣人」空間:以樂生療養院為例

日治時期為了推動臺灣的現代化,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與基礎建設。其中一項重要的調查便是都市空間的治理。為了劃分都市與鄉村的界線,地方政府試圖將被認為不夠整潔、缺乏現代氣息的人事物「移」到都市的邊緣地帶,從而形成了都市的邊緣地帶與邊緣人群體。

樂生療養院消費合作社。圖片來源:《臺灣省立樂生療養院三十週年紀念特刊》,1960。

當時的「邊緣人」並非今日我們所理解的「班上的邊緣人」那般單純,而是指那些因貧窮、疾病、毒癮等因素而脫離社會常軌的人事物。例如,鴉片吸食者、流浪者、不良少年、精神病患以及漢生病患等,都被視為「邊緣」而被迫遷往都市郊區。

其中一個當時邊緣者的重要活動空間便是「樂生療養院」。樂生療養院主要收容的是麻風病患者。麻風病又名漢生病,是由麻風桿菌經由破損的皮膚和呼吸道進入人體所引發的慢性病。由於多數患者在初期不會出現症狀,病菌的潛伏期因人而異,從5至20年都有,患者的神經系統、呼吸道與皮膚將因染病而出現肉芽腫,不僅外觀開始變形,過程中也會逐漸失去痛覺感知能力,時間久了,更會出現虛弱、視力變差等狀況,嚴重者甚至必須截肢。

樂生療養院一隅。圖片來源:小編自攝。

台灣最早的麻風病記錄是在1736年,當時發現並協助照護麻風病患的是西方傳教士與教會。到了日治初期,總督府為了全面治理台灣,展開全島大調查,然而在衛生或人口普查上,卻一直未能把這一麻風病調查清楚,因為不了解而生的歧視與偏見言論也日益增加,立基於這一背景,總督府將漢生病視為「都市」問題,一座現代化的都市應該要整潔、明亮、設施完善,因此像是麻風病這一病因與傳染方式「不透明」的疾病,須被放至都市邊緣統一管理,讓疾病不影響都市現代化的發展。

1930年代的麻風病患,因此在都市空間下「被移除」了。而他們被迫移動到的地點,即是樂生療養院(今迴龍站一帶)。然而,從官員到社會大眾,基於對麻風病的不了解,對病患產生恐懼與偏見,當時總督府採取「強制收容,絕對隔離」政策,入院後的院民幾乎過著與外界隔絕的生活,只能在院內終老,彷彿被外界遺忘。

樂生療養院院內一角。圖片來源:小編自攝。

隨著當代醫療技術的進步,麻風病在台灣已能被有效防治,當年的樂生療養院的隔離功能也告一段落。今日的樂生療養院不再與外界隔絕,搭配門診部提供社區醫療服務;2000年後則因捷運工程的原因,面臨醫院整建與院區搬遷的議題,古蹟保存與院民人權的議題,從過去至今持續受社會關注,愈來愈多年輕學子走入樂生,認識這段被遺忘的隔離史。

從愛愛寮、慈惠院到樂生療養院,同樣是在日治時期「都市空間」的形成下,因不同訴求所誕生的機構,它們也都在今日社會面臨轉型與延續。然而,無論是無自立能力者或麻風患者,現在的他們在都市的哪些角落呢?哪裡是他們的「家園」呢?也許,是讀完《乞丐頭與貓老大》後,我們可以進一步聯想、反思的事。

●本文由授權琅琅悅讀刊登,完整內容《集合!RENDEZVOUS》0013:乞丐頭與貓老大,可至琅琅書店查詢,未經同意,請勿轉載。

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,精選好文不漏接!
澄波藝術文化 漫畫 日治時期 街友 歷史散策 閱讀藝文 捷運

逛書店

延伸閱讀

85年前浪漫的文青醫師 筆下的絕美港都:歲田亨——#名單之後161

518國際博物館日/大英博物館被詐騙了?這顆水晶骷髏頭居然是假貨

臺灣老屋修復達人來開講!北中南3大在地企業對談 發現永續再生行動

聽見金句/蔣勳:《金剛經》歸結到原點就是生活——把衣服穿好、把飯吃好。

猜你喜歡

udn討論區

0 則留言
規範
  •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,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,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。
  •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,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
  • 對於無意義、與本文無關、明知不實、謾罵之標籤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下標籤。
  • 凡「暱稱」涉及謾罵、髒話穢言、侵害他人權利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