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人間國寶》美術老師變漆藝大師!堅持以傳統技法傳承工藝:黃麗淑

黃麗淑老師持續創作不歇
黃麗淑老師持續創作不歇

人間-系列報導前言

「人間國寶」是無形文化資產的實踐者也是傳承者,透過他們的故事得知歷史的變化以及脈絡,他們窮其一生用身、心、靈、以血淚交織出動人的篇章,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尋求平衡與突破,不斷挑戰自我的極限只為在舞台上呈現最美好的霎那,他們傳習自己卓越的技藝只為守護台灣這片土地的傳統文化,透過不同的視角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故事。

本文出自文化部出版《人間國寶:29位傳統工藝藝師的故事》一書,未來將不定期以系列報導的方式向讀者介紹他們的人生故事。

文|改寫自《人間國寶:29位傳統工藝藝師的故事》,原文:廖振富
圖|文化部文化資產局

書名:人間國寶:29位傳統工藝藝師的故事
作者:心岱, 方梓, 利格拉樂.阿𡠄, 李昂, 林文義, 姜泰宇, 馬翊航, 崔舜華, 陳雪, 陳銘磻, 楊富閔, 楊翠, 葉淳之, 廖振富, 廖輝英, 潘家欣, 蔣亞妮, 賴鈺婷, 鍾文音
出版社:蔚藍文化
出版日期:2023/10/20

麗淑老師的故事,彷彿是一篇藝術與堅持所編織而成的美麗傳奇。她來自一個傳統的務農家庭,從小便養成了勤勞與責任感,在這個嚴謹的家教中,發現了自己對美術萌芽的無限熱情。這份熱愛最終成就了她成為漆藝界的巨擘,甚至被譽為「人間國寶」。

🛎️ 家庭支持,步上藝術之路

麗淑老師出生於1949年,屏東里港。小時候,她可不是在玩樂,而是每天幫忙掃地、洗茶盤,甚至還要泡茶送到店裡招待客人。她記得有一次颱風來襲,母親叫她走很長的一段路去幫忙蓋稻穀,避免壞天氣破壞收成。儘管父親重男輕女,但他深信「教育就是最好的嫁妝」,所以即使在那個年代,家裡也堅持讓她們姐妹們接受良好的教育,甚至請成大的學生來當家教。

熱愛藝術的黃麗淑,透過姐姐的幫助,在假日的時候跟隨何文杞老師學習繪畫,準備考取大學美術系。最初她考上了藝專的夜間部,但在父親的堅持下,重考並轉讀了日間部美工科,這也成為她藝術之路的起點。

🛎️ 拜師學藝,與漆藝結緣

藝專畢業後,麗淑老師回到家鄉屏東里港國中當了三年美術老師。婚後,因丈夫工作調動,她跟著丈夫來到草屯,並在當地的竹山高中任教,這也是她漆藝生涯的起步階段。竹山是個竹子資源豐富的地方,這讓她在學習竹藝的過程中,與漆藝逐漸建立了深厚的關聯。

1976年,她離開教職,加入了「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」,開始了她在工藝領域的專業發展。起初,她致力於竹工藝的產品設計,卻發現竹材容易發霉,無法長期保存。於是,她開始接觸天然漆,並在這過程中,遇到了國寶級的漆藝大師陳火慶。她不僅承襲了陳大師精湛的技藝,還從學術的角度進行漆藝的傳承與發展。這段經歷讓麗淑老師徹底愛上了漆藝,並開始了她長達數十年的漆藝創作旅程。

🛎️ 全心投入,實踐夢想

麗淑老師對待藝術十分嚴謹,無論是在設計產品還是創作漆藝作品,她都力求完美。這份專注與努力,使得她不僅指導廠商研發產品屢獲殊榮,自己也憑藉獨特的技法和創新的風格,獲得了國內外無數的獎項。1999年退休後,她全心投入漆藝創作與技藝傳承,並開始在各大學教授漆藝,將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傳授給下一代。

2009年,她在草屯郊外購地建立了「遊漆園」,成為她創作與傳承漆藝的基地。日復一日,她依然樂此不疲,持續實踐著自己的藝術夢想。

🛎️ 傳承漆藝,成就人間國寶的一生

麗淑老師與漆藝結緣已經超過四十年,她不僅承襲了陳火慶大師的精湛技藝,還多次前往日本和中國等地進修,深入學習漆藝的精髓。她始終堅持使用傳統的漆藝工法,並且不向大規模工業生產妥協,致力於保留漆藝的原始手工藝術風貌。她堅持使用天然漆,並以無毒的松節油和樟腦油作為溶劑,保持漆藝的純粹與天然。

不僅如此,麗淑老師對漆藝的熱愛還延續到了技藝的傳承,她在2020年被文化部登錄為「人間國寶」,這不僅是對她藝術成就的肯定,也讓她的漆藝事業更具歷史意義。

黃麗淑老師謹遵古法,而題材多為生活中常見的蟲魚鳥獸,個人風格鮮明。此四幅作品由左起依序為〈春日後山桐花開〉、〈夏夜池畔蓮田田〉、〈秋暮溪岸蜻蜓舞〉、〈冬晨籬下菊草香〉。

●本文摘選自於《人間國寶:29位傳統工藝藝師的故事》,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「琅琅悅讀」頻道,未經同意,請勿轉載。

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,精選好文不漏接!
文化資產局 國寶 藝術 閱讀藝文

逛書店

延伸閱讀

聽見金句/沒有幫自己加分的事情,就別說了。

【作家餐桌2.0】吳鈞堯/清明美食七餅的餡料

去北京故宮喝皇家下午茶!6間結合必逛古蹟的特色咖啡館

是毒也是癌友救命藥?宮廷秘史常見的「砒霜」與「鶴頂紅」有何差異

猜你喜歡

udn討論區

0 則留言
規範
  •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,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,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。
  •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,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
  • 對於無意義、與本文無關、明知不實、謾罵之標籤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下標籤。
  • 凡「暱稱」涉及謾罵、髒話穢言、侵害他人權利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