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英國水晶宮到大阪萬國博覽會!細數歷史上重要里程碑與台灣的關聯

1851年英國首頁萬國工業博覽會,以及2025年大阪萬國博覽回吉祥物「脈脈」。組圖/琅琅悅讀編輯室,圖片來源: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、網友Rachel提供
1851年英國首頁萬國工業博覽會,以及2025年大阪萬國博覽回吉祥物「脈脈」。組圖/琅琅悅讀編輯室,圖片來源: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、網友Rachel提供

為期半年的大阪萬國大阪「夢洲人工島」盛大開展中,超過170年歷史的萬博會在19世紀中葉興起,成為各國展現現在化與文明進步的國際舞台,包含、美國、義大利、日本等31個主辦國,即使遠在東亞的台灣,也曾在日治時期(1895-1945)隨著日本的帝國節奏參與其中。本文彙整資料,並從萬博會的歷史發展、英國與法國的關鍵里程碑,談到台灣參與其中的歷史角色,一窺這場跨越百年的全球展演如何形塑我們今日熟悉的世界。

世界最大木造環形建築「大屋根環」。圖/網友Rachel提供

文章目錄

一、 萬博會的歷史與轉型

萬國博覽會又叫做世界博覽會(Universal Exposition、World's Fair、World Expo,或簡稱為Expo),又被簡稱為世博會、世博、萬博,世博會構想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紀商人「定期的市集」,起初只牽涉到商業行為,19世紀以後隨著工業革命以及市集的規模漸漸擴大,格局也逐步演變成向全世界展示最新科技、藝術與產業發展的輝煌成果的國際交流盛會!

事實上,萬博會不僅是一場工藝與工業的展覽,也是一種國力的展現。19世紀至20世紀初,歐美列強也經常透過它宣揚帝國實力,而亞洲的新興強國如日本亦積極參與,透過殖民展示推動其現代化形象。萬博會至今仍持續舉辦,目前已從單純的展覽,轉型為國際議題交流的平台,涵蓋環境、永續、科技與文化等多元面向。

二、 首場萬博會在英國 水晶宮傲視全球

英國《泰晤士報》文章稱:「創世以來,全世界各族群第一次為同一目的而動員起來」。

1851 年英國倫敦萬國博覽會的展場水晶宮的外觀。圖片來源:史密森尼圖書館和檔案館(Smithsonian Libraries

1851年,英國於倫敦海德公園舉辦了史上首屆萬國博覽會(The Great Exhibition),又名為「萬國工業博覽會」,維多利亞的王夫艾伯特親王是主要籌辦者之一,此次萬博最大亮點是全鋼鐵與玻璃打造的展覽主場館「水晶宮」(The Crystal Palace,1851年),是全所未見的新式建築設計,玻璃屋長約563公尺,寬約138公尺,從打地基到竣工費時僅九個月。

除了建築外,會場超過13,000件展出品,上百萬遊客的來訪促使英國邁向更強大的國家地位,具影響力的展品包含軌道蒸汽牽引機、高速汽輪船、起重機、廚具用品、鐵製品、以及來自美國的收割機,總參觀人次超過600萬人,盛況空前。英國不只藉此博覽會成功強化其「世界工廠」形象,展現大英帝國維多利亞女王的輝煌時代,以及其工業、經濟、軍事高度發展的的領先地位,同時也奠定萬博會制度與誕生!

1851年英國工業博覽會的亮點建築水晶宮的內部展示。圖片來源: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(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, V&A

🔔 加碼推薦:

還記得英國輝煌的「維多利亞時代」嗎?小魚老師在這一講介紹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,從偉大的女王養成說起,再到女王與王夫戀愛、舉辦萬國博覽會等等。不論是皇室的風雲人物軼事趣談,還是小人物的情感心事,文學作家的筆端巧思,且聽小魚老師生動活潑的解說,為你細細展開一幅英式風情畫。

●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:《大英帝國的黃金年代》

三、 引領萬博美學與建築想像的策展大國:法國巴黎

法國的巴黎是歷史上最熱衷舉辦萬國博覽會的城市之一,於19世紀下半與20世紀初多次舉辦萬博會,至今已經舉辦將近10場!主要是因為法國與倫敦互為國際競爭對手,尤其是19世紀下半與20世紀初多次舉辦萬博會,其中最具指標意義,也是至今多數人也津津樂道的建築與雕塑,分別是1878年和1889年這兩屆巴黎萬博,第三屆展示了現存美國紐約港的自由女神像(Statue of Liberty)原型的頭部,後者是紀念法國大革命百年所舉辦,並誕生了今日巴黎最具象徵性的地標——「艾菲爾鐵塔」(Eiffel Tower,1889年),當時臨時結構,卻因結構創新成為經典。

尤其是1889年第四屆的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,多項與現代人生活息息相關生活日用品,如汽車、冰箱、愛迪生發明的留聲機,也在這次會場展出。據統計,這場盛會總參觀人數較上屆翻倍,首次突破千萬人,高達1,600萬人次參訪,刷新歷史紀錄,影響至今。

自由女神像頭部,於1878 年巴黎博覽會展出。圖/維基百科,美國國會圖書館

1889年第四屆的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海報。圖片來源:德國達姆施塔特大學和州立圖書館(Universitäts-und Landesbibliothek Darmstadt,ULB

🔔 加碼推薦:

時尚代名詞的巴黎,也曾經擁擠不堪、危險而又髒亂,就像工廠一樣的城市?法國巴黎自1855年起透過多次舉辦博覽會,展示國力與文化,也藉此加速城市現代化進程、重塑城市形象,讓巴黎不斷獨自升級!這場讓巴黎改頭換面的大工程是出自誰手?又有哪些建物與改造計畫息息相關?跟著法國國家藝術導覽員,黃忠勤老師一起探尋印象派年代風情的巴黎與其歷史吧!

●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:鯨選課程《印象派年代的花都巴黎》

四、 台灣也瘋萬博會?還曾設立「中華民國館」參展

台灣雖然至今尚未舉辦過一場世界博覽會,但在日治時期(1895-1945)曾因為日本的帝國主義與殖民擴張的企圖下,間接受到萬博文化的影響,並參與到國際盛會!萬博在當時不僅是一場展覽,更是殖民意識形態與國族認同的舞台,台灣亦曾是其中一環。早在日本1910年舉辦的「日英博覽會」首次與歐洲強國英國合作舉辦,日方即針對當時的殖民地(包括台灣、韓國、關東州及南滿)各設置一個展示廳,而1910年設立的「台灣廳」(或台灣館)展示許多台灣產物,例如茶葉、樟腦、稻米、蔗糖等;不少原住民的物質文化標本和模型,完全體現殖民統治者的優越感與野心,不只是殖民成果展示,也試圖向國際宣示其現代統治能力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日本真正首次舉辦則是1970年的大阪萬博,當時以「人類的進步與和諧」為主題,1945年結束日本殖民後的台灣,曾以「中華民國」為名設館參與國際盛會。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近日社群貼文「現在是新奇物晚上」系列中,介紹有一枚2004年收藏文物「紀132日本萬國博覽會紀念郵票尪仔標」,這枚55年前的尪仔標貼著這場展會所發行的紀念郵票,印著「中華民國館」建築圖案,還寫著「日本萬國博覽會紀念」、「EXPO70」等字樣,現在細細品讀別有一番滋味。

🔔 加碼推薦:

你對日治時期台灣的歷史有多少認識呢?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蔣竹山撰寫的《島嶼浮世繪: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》,這是一本穿越至日治時期1895至1945年台灣的時空旅人必讀指南書。透過36個關鍵詞,如地景記憶、美食等七種方向切入,以知性之筆召喚沉睡在文獻資料裡的時代聲音,讓林獻堂、佐藤春夫、吳新榮等人親自現身,以其生命記憶的片段,帶領你邊讀邊感受近百年前台灣島上生氣蓬勃的民生百態。

●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:有聲書《島嶼浮世繪: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》

五、 2025大阪萬博會特點

那麼現在的萬國博覽會呢?而從20世紀末開始,隨著科技進步萬博會也默默轉型,不再強調帝國主義,關注焦點翻轉成強調人與自然共存的環境保護、生態城鎮,以及探討新科技和生活的關係等可持續發展的議題。

大阪萬博會吉祥物「脈脈(ミャクミャク)外型獵奇又可愛的它是由細胞和水結合而誕生,真實身份沒有人知道的一種神秘生物。圖/網友Rachel提供

今年大阪萬國博覽會則是以「讓生命燦爛的未來社會藍圖」為核心主題,聚焦於「拯救生命」、「賦能生命力量」和「維繫生命」三大子題目,集合了158個國家或地區參與,必看亮點包含,萬代南夢宮株式會社打造的「GUNDAM NEXT FUTURE PAVILION」展館,以知名IP《機動戰士鋼彈》的宇宙世界觀為靈感,17公尺高的跪地鋼彈,彰顯動漫帝國日本在二次元世界坐擁不可撼動的地位,而台灣館「TECH WORLD」由台灣外貿協會在日本成立「玉山數位科技株式會社」代表展出,展現科技感,觀者將以視、聽、嗅、觸、味覺,乃至感性等「六感」與之互動。

還有8大領域專家打造的核心館「生命動態平衡館」、編織生命「EARTH MART」、「生命巡迴的冒險」、交響生命「Co-being」等等,提供大家思考人類永續發展目標及其生命課題,琳瑯滿目,熱烈邀請全世界的觀眾一同參與絕對要讓參訪者大飽眼福!

2025年大阪萬國博覽會會場。組圖/琅琅悅讀編輯室,圖片來源:網友Rachel提供

🔔 加碼推薦:

東京國立博物館(東京国立博物館,Toyko National Museum)與世界博覽會有很深的淵源?《大人的關西私旅》作者羅沁穎是哈日資歷超過20年,喜歡透過旅行分享日本的所見所聞,在她【「藝」起玩日本:此生必去十大特色美術館】囊括藝術、建築、設計各個面向,嚴選出日本10大必訪美術館,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歷史淵源也在其中!邀請熱愛日本深度旅遊的你一起聆聽理解生活!

●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:鯨選課程《「藝」起玩日本:此生必去十大特色美術館》

萬國博覽會不僅塑造了現代城市地景,也反映國家競逐與文化輸出的歷史軌跡,它不只是一場展覽,更是一把理解近代文明變遷的鑰匙。無論是英國開創性水晶宮、巴黎的建築奇蹟、台灣在日治時期的參展記憶,還是現在進行式的大阪博覽會,它引領我們認識不同國家、不同科技的嶄新面貌,也為我們理解歷史,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
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,精選好文不漏接!
一刻鯨選 博覽會 英國 法國 女王 日本 歐洲 歷史 歷史散策 鯨選課程

逛書店

延伸閱讀

3千年前青銅器藏性別刻板?考古「婦」字探索上古女性史

第7屆金創獎「提案技巧講座」:重量級講師揭提案秘訣與3大關鍵指標

波提且利的畫有夠聰明!色香味俱全的美德教育

末代府展悲歌!被二戰耽誤藝術家:謝木流──#名單之後160

猜你喜歡

udn討論區

0 則留言
規範
  •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,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,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。
  •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,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
  • 對於無意義、與本文無關、明知不實、謾罵之標籤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下標籤。
  • 凡「暱稱」涉及謾罵、髒話穢言、侵害他人權利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