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人間國寶》巴掌大捏麵到12米高雷神像都駕馭 泥塑藝師:杜牧河

人間國寶-系列報導前言
「人間國寶」是無形文化資產的實踐者也是傳承者,透過他們的故事得知歷史的變化以及脈絡,他們窮其一生用身、心、靈、以血淚交織出動人的藝術篇章,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尋求平衡與突破,不斷挑戰自我的極限只為在舞台上呈現最美好的霎那,他們傳習自己卓越的技藝只為守護台灣這片土地的傳統文化,透過不同的視角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故事。
本文出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出版《人間國寶:29位傳統工藝藝師的故事》一書,未來將不定期以系列報導的方式向讀者介紹他們的人生故事。
文|改寫自《人間國寶:29位傳統工藝藝師的故事》,原文:姜泰宇
圖|文化部文化資產局
串街走巷,巧手捏製各式秫米(糯米)尪仔
從小耳濡目染看著父親製作捏麵人,跟著奔走擺攤在各個市集,販售這種可看可吃的甜食尪仔。父親雖一再跟他強調以後不要做「麵尪仔」,因為感嘆賺不了大錢。但年輕的炎師心中早有想法,他說:「那時候我就躲在牆角邊,不能被父親發現,偷偷學捏麵,我總是可以很快捏出樣子。」
天賦異稟的炎師,13歲小小年紀就能獨自一人到市集擺攤賣「麵尪仔」,而且生意還很好,一天可以賺進遠高於一個成年人一天的工資,對家裡的經濟有諸多助益,讓他自信心大增。炎師自嘲打趣地說:「就讀台南市省躬國小時,其他學科都不及格,唯美術與勞作滿分。」
技藝的本身來自於自我的堅持與不斷學習
有一次年輕的炎師在七娘媽廟(開隆宮)前擺攤,當時受人請託捏製一尊哪吒三太子神像,剛好遇到「剪黏大師」洪順發,他相當稱讚炎師的巧手,並詢問有無意願入門下習藝,後來因家境之故婉拒。但從此之後炎師常藉擺攤,不畏辛勞到廟裡或是工地看前輩師傅們的手藝,也趁機學一些功夫。
在十幾歲時某天突然收到一個泥作老師傅生前慎重贈與的「三枝」(泥作的三個工具),並交代他以後就會用到,蘊含著傳承的意念,這位戴師傅炎師都稱呼他為「甕公」。有一次炎師做裝黏時,對牌樓規劃困擾許久沒有進展,這時「甕公」入夢帶他到南鯤鯓的廟去參觀,醒來後炎師便前往南鯤鯓從慶成閣得到靈感,後來順利完成鐘鼓樓的設計。又有一次夢中的甕公帶他去看「煙筒管」,則讓他意會到大型泥塑製作的工法要像煙囪一樣留下空間,於是炎師一點就通,採取從泥塑內部先綁骨的工法,順利克服大型泥塑產生的裂痕問題。
集多重技藝於一身,寧做「明師」,而不願做「名師」
炎師的泥塑技藝除了源自於家族捏麵人之外,並曾跟隨剪黏大師洪順發、黃順安及糊紙、花燈、粧佛大師陳金泳習藝,並受賜店號「芳青閣」;由於世居臺南喜樹灣裡一帶,另號「喜灣雕塑」。其師承廣泛多元、手法細膩,能充分掌握材料的特性及擅長使用各種工法,其泥塑作品遍佈全臺各地,創造出無數充滿藝術的佳作。
炎師一再強調因為有這些前輩的提攜與教導才有今日的他,對於傳承他認為「心法」比「技法」更為重要,教導後輩無論何時都要讓自己留下空間去學習,才不會停在原地。故他寧願做一個「明師」,而不願做一個「名師」。
作者:心岱, 方梓, 利格拉樂.阿𡠄, 李昂, 林文義, 姜泰宇, 馬翊航, 崔舜華, 陳雪, 陳銘磻, 楊富閔, 楊翠, 葉淳之, 廖振富, 廖輝英, 潘家欣, 蔣亞妮, 賴鈺婷, 鍾文音
起手無回、至臻完美,人間國寶-杜牧河
炎師最為人稱道的作品之一,就是位於台南市歸仁區修元禪寺12米高的風神與雷神巨像。這兩尊大型塑像採用全新的工法,讓炎師在當時賠了一棟房子的錢才得以完工,這般堅持不懈也奠定了他傳統工藝國寶級藝師的地位。
雖已是國寶級藝師,炎師仍持續學習尋找讓作品更趨完美的方法,甚至還去學素描,他說:「素描跟泥塑都需要觀察力,必須要有一種透視的能力,不僅止於透視作品本身的線條與比例,還有作品的精氣神。」
炎師除了樂於傳承傳統工藝,更致力將作品推向完美的境地。投身泥塑工藝數十年,於2020年文化部登錄為重要傳統工藝「泥塑」保存者,被譽為「人間國寶」。
●本文摘選自於《人間國寶:29位傳統工藝藝師的故事》,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「琅琅悅讀」頻道,未經同意,請勿轉載。
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,精選好文不漏接!
逛書店
延伸閱讀
猜你喜歡
贊助廣告
商品推薦
udn討論區
-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,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,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。
-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,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
- 對於無意義、與本文無關、明知不實、謾罵之標籤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下標籤。
- 凡「暱稱」涉及謾罵、髒話穢言、侵害他人權利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
FB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