末代府展悲歌!被二戰耽誤藝術家:謝木流──#名單之後160

圖1. 謝木流 〈南園〉 1943 第六回府展 圖版由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
圖1. 謝木流 〈南園〉 1943 第六回府展 圖版由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

文/ 王德合(台南應用科大美術系兼任講師,嘉義市美術協會理事長,藝術創作者)

謝木流 入選 府展第6回

好不容易入選一年一度的官辦美展,年輕畫家似乎要揚眉吐氣了,未料時局巨變,夢竟成空,畫家謝木流就是此悲劇時代的藝術過客之一。他以作品〈南園〉(圖1)入選1943年的第六屆府展,「名噪一時,可惜戰爭爆發,府展停辦,畫家夢碎」(註1)。謝木流曾跟隨彰化北斗知名畫家余德煌(註2)學習膠彩畫,戰後放棄,改走生活竹藝創作,繪畫作品僅留存此〈南園〉黑白圖錄。

〈南園〉是當年美展極為普遍的工筆寫生花鳥型式,描繪的玉米、莿桐、麻雀,也符合美展之風,展現臺灣風土的地域性特色。初看此作品,畫面構圖令人覺得唐突,左側的三株玉米佔據大半畫面,植株和玉米果實卻均未完整入畫。筆者不免懷疑,該件作品送件裝裱前是否經過裁切?然而細細品讀,畫中飽滿將熟的玉米先吸引了觀者目光,再由彎垂的葉片逐漸導引視線,轉入右邊後方的刺桐花與枝頭麻雀。空間從閉塞轉為開朗,視覺焦點自然落於成對的麻雀身上。謝木流採用了大膽的構圖,視覺由近而遠、由大轉小,頗能展現鄉間的自然與野趣。

玉米在17世紀之前即引進臺灣,是常見的雜糧作物;莿桐則是臺灣原生種植物,曾遍生臺灣各地,很多古地名即以刺桐為名。清朝監察御史六十七於1744至1747年巡臺,任職期間曾命畫工繪製〈番社采風圖〉,玉米(圖2-番麥)、刺桐花(圖3)均出現於圖錄之中(註3)。細究〈南園〉圖中之莿桐花葉型態,與原生刺桐花有些差異,判斷應為珊瑚刺桐,「珊瑚刺桐原產熱帶美洲,於1910年藤根吉春氏由新加坡引入臺灣」(註4),30年樹齡已可成林。

圖2. 〈番社采風圖〉番麥等作物 翻攝自《采風圖合卷》

圖3.〈番社采風圖〉刺桐花 翻攝自《采風圖合卷》

謝木流跟隨余德煌學畫,余德煌則曾從彰化遠赴臺北呂鐵州畫室學習。呂鐵州是臺展常勝軍,有「臺展泰斗」、「臺展東洋畫壇麒麟兒」之稱(註5),他有兩件作品也出現珊瑚刺桐,分別是1935年的〈鳥語〉、1939年獲得第二回府展推選的〈南庭〉(圖4)。謝木流的〈南園〉明顯承襲呂師重彩工筆寫生之脈絡,仔細將〈南園〉右半畫面與〈鳥語〉比對,除了鳥類的數量與姿態不同外,刺桐花、葉型態與布局幾無二致,顯然是臨摹自呂師之作,我們也可據此推想〈南園〉的設色韻味。呂鐵州不幸於1942年因心臟麻痺猝逝,謝木流的〈南園〉完成於1943年末代府展,也算是向前輩致敬之作吧!

圖4. 呂鐵州 〈南庭〉1939 第二回府展推選 圖版由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

160

註釋:

1. 《2010亞太傳統藝術節特展 生活.美感.傳統》,宜蘭縣: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籌備處,2010,頁132。

有關余德煌的介紹,可參見李維漢,〈【名單之後】從廈門到上野,從臺北到北斗,仕紳畫家余德煌的北斗紀事〉。

2. 《采風圖合卷》,臺北縣: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,2007。

3. 張育森、陳韶妤,〈台大校園夏季開花植物欣賞與導覽〉,《臺大校友雙月刊》。。

4. 賴明珠,《靈動.淬鍊.呂鐵州》,臺中市:國立臺灣美術館,2013,頁91。

5. 參見「台灣美術展覽會(1927-1943)作品資料庫」

● 本文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「琅琅悅讀」頻道,未經同意,請勿轉載。

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,精選好文不漏接!
名單之後 繪畫 藝術家 歷史 閱讀藝文

逛書店

延伸閱讀

【作家餐桌2.0】李欣倫/日常生活中的慶典──我的咖哩時光

3千年前青銅器藏性別刻板?考古「婦」字探索上古女性史

第7屆金創獎「提案技巧講座」:重量級講師揭提案秘訣與3大關鍵指標

波提且利的畫有夠聰明!色香味俱全的美德教育

猜你喜歡

udn討論區

0 則留言
規範
  •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,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,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。
  •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,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
  • 對於無意義、與本文無關、明知不實、謾罵之標籤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下標籤。
  • 凡「暱稱」涉及謾罵、髒話穢言、侵害他人權利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