澎湖最強庶民小吃!「澎湖花枝」齒間炸裂鮮甜口感 秘訣是豬肥肉

文字╱攝影 呂宛霖,取自《鄉間小路》2024年5月號
前幾天到淡水訪友,路過人潮眾多的老街,看到一個打著「澎湖花枝丸」名號的小攤位,滿懷期待買了一串,咬下後卻悵然若失。口感鬆散、彈性不足,更遑論花枝塊的存在,滿嘴只感到一股單薄的粉漿味。我怔怔地站在人潮洶湧的街頭,思緒卻早已飄回故鄉,母親手作花枝丸的灶腳,那才是記憶中的味道。
澎湖的花枝丸,絕非單純的粉漿球體,而是一場海洋與職人手藝共鳴的文化。炸好後的花枝丸外皮微微酥脆,輕輕一咬,內裡猶如海浪般在口腔翻湧,彈性與鮮甜在齒間炸裂;細緻的花枝漿包裹著手切花枝塊,晶瑩如玉,咀嚼之間,每一絲花枝纖維都像是把整片海洋揉進了小小丸子的脈絡之中,散發出海洋的鹹香與甘美。這樣的口感,並非僅僅依賴花枝的鮮度,還蘊含了澎湖媽媽們的智慧──豬肥肉的點睛之筆。
母親說過:「光靠花枝,哪會這麼彈?」她會從漁市場買回最新鮮的花枝,有些細細剁成小塊,有些打成漿,一邊將花枝漿與豬肥肉攪拌至黏稠,一邊用手感受脂肪與花枝交融的溫度。這肥肉可不是多餘的累贅,而是賦予花枝丸靈魂的關鍵。它在高溫油炸的瞬間融化,讓花枝丸的內部保持溼潤而彈嫩,咬下時,花枝塊的脆口、花枝漿的Q彈、肥油的柔滑交織成完美的樂章,每一口都是大海與陽光共同譜寫的詩篇。
除了花枝丸,澎湖的黑輪也是別處難尋的珍饈。不同於臺灣本島扁平狀的烤黑輪片,澎湖的黑輪以鯊魚肉製成條狀,厚實帶有獨特香氣。國中放學,與同學們圍著小攤販,看著湯鍋中的黑輪翻滾釋放出鮮美魚香,往往顧不得晚餐時刻在即,便掏出零用錢買來止饞。而燒烤黑輪更是極致,刷上醬汁,在火焰舔舐之間,外層微微焦脆,內裡仍柔軟彈牙,說是澎湖最強庶民小吃也不為過。
而說到特別的澎湖魚漿製品,就不能不提狗母魚丸。這種魚丸不似花枝丸那般Q彈,而是擁有一種介於脆與嫩之間的奇妙口感;輕輕一咬,就能感受到澎湖海水醞釀出來的純粹鮮美。
本文作者:
呂宛霖
土生土長澎湖人,大學起滯留臺北,途中短暫旅居神戶、倫敦,喜歡體驗世界各地不同的美食文化、熱愛下廚。現役編集者,比起寫作更喜歡閱讀。
●本文節錄自《鄉間小路》雜誌2025年5月號:臺灣風土果醬,未經同意,請勿轉載。
出刊頻率:月刊
出版時間:2025-05-01
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,精選好文不漏接!
逛書店
延伸閱讀
猜你喜歡
贊助廣告
商品推薦
udn討論區
-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,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,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。
-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,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
- 對於無意義、與本文無關、明知不實、謾罵之標籤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下標籤。
- 凡「暱稱」涉及謾罵、髒話穢言、侵害他人權利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
FB留言